你所在的位置:管理文库 > 运营管理
近期有位客服管理者跟我聊到,现在新员工特别难留存,客服中心花大力气招聘了一波人,最后能独立上岗稳定工作的少之又少,远低于预期。
工作量得不到缓解老员工压力大、叫苦连天,原本指望有新人的加入能松弛下来,结果一顿操作后万事如旧,其稳定度也面临考验。
管理工作更是陷入被动局面,多方掣肘。
笔者通过自身经验及走访过的数个呼叫中心运营模式,在新员工培养留存过程中提出如下思考与建议,供您参考。需说明,本文仅讨论客服中心“一线人员(话务/在线文字)”岗位新员工的培养。
客户服务中心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,根据行业特性已经形成一套独有的新员工培养流程,笔者大致整理如下:
一名合格的客服人员从招聘到能够独立上岗,所需时间因客服中心规模、业务复杂度等因素而异,通常介于10至60天之间。对于人员规模超过200人的大型客服中心,往往采用集中式招聘和培训模式,以确保高效、统一的人才输出。而在特殊场景如新建、集中、搬迁等情况下,新员工的培训规模可能高达数百人,这更考验了培训体系的完备性和执行效率。
招聘面试的要求因行业、地域、企业性质略有不同,大多是对普通话、打字速度等有要求,这一点不做过多赘述。
笔者更多思考,在通识普及期、带教跟师期、独立磨合期的1年内,客服中心及其管理者有哪些可以优化的场景、措施,加深新员工体验感,提高留存率。
一、聚是一团火,散是满天星
——新员工一致性管理均衡期望值
在“1.通识普及期”阶段,很多客服的新员工培训是集中式进行,无论是全国性、还是区域性集中,都给新员工创造了非常积极、热烈、有趣的培训氛围,让新员工对企业文化、团队氛围有很美好的感知与预期。
比如,有的客服在企业大学展示自己深厚的企业文化底蕴,有的客服在高端园区展示自己的“甲方地位与实力”,有的客服在秀丽风光中彰显人文关怀。
这当然是好事情,就好比两个人相亲,一开始就得秀下优势,让对方相中且继续。但,相亲初见只是开始,更重要是两个人的日常生活,对吧?
很多客服在通识普及期到带教跟师期、甚独立磨合期中,存在着许多不一致。比如,通识普及期和带教跟师期不是一个部门负责,两个部门对于新员工的培养未达成一致。尽管部门间的工作任务存在差异,也许通识普及期是人力部门负责,带教跟师期是业务/生产部门负责,各自按照自己的方式对待新员工。这样的不一致导致新员工经历的感知落差会很大。
这就好比相亲见面时你衣着整齐、侃侃而谈,到了二次、三次会面,你却像换了个人,懒散邋遢、爱答不理。人心想,“嘿,我可还没答应你呢。”
这个比喻当然是个玩笑。但这其中我们可以做一些尝试调整:
01设立完备的新员工成长期追踪机制
对于新员工的培养,从踏入培训到1年内甚至更久,需要有完备的追踪机制:
定期对新员工进行关怀,关怀维度包括1个月、3个月、6个月、10个月等;
关键时刻,包括第一次独立服务、出师、客户投诉等;
英雄时刻,包括质检周期好评、客户表扬、培训考核优等等。
这些关怀可以是由人力部、新员工培养项目组或者业务/生产部门主导进行,各客服中心依据自身情况来确定即可。
这也像新生儿有自己的新生手册一样,上面会注明体检、打疫苗的明确日期,客服也可以像关爱新生儿一样关爱新员工,建立一个新员工手册,把未来的成长路径、关键点标注出来,让新员工可以看到发展,而不是在茫然中焦虑,焦虑多了自然就退却、离开了。
02一致的新员工培养氛围
过了通识普及期,进入带教跟师期,班组/现场管理也需要对新员工有一些特别措施。比如新员工的特别区域、每天的新员工分享/讨论时刻、班组中不同阶段员工分享各自新员工期的感受/经验等等。
让新员工依然能体会到正向的被关注,而不是:
“哦,新员工,可能不太懂。”
“新来的,不用跟他说。”
03新员工间的互动
在散入到班组中后,也可以设置定期的新员工间的互动时刻。比如一周一次的频率,持续3个月、6个月、甚至更久。
一方面新员工间的提问、经验分享更具有实时的“同理感”,另一方面让新员工彼此能有成长的标准对齐。既拉平了业务能力,也让情绪得到释放、缓解,有利于他们心理容量的扩充。
通过这些小举措,让新员工从进入企业开始,得到一致性地关注与支持,不会出现“大跳水”“割裂”的感知,导致对企业文化、企业关怀产生怀疑而流失。
二、天时地利人和
——新员工的360度支持体系
做过新员工的人可以想想,在哪些时刻你是最慌的?90%的新员工会说出以下时刻:
业务层面
在“知道但是不确定”时。此时的新员工会在“直接告诉还是请教谁”的忐忑中犹疑,他可能面临的困境是:
大家都在忙不知道问谁
这么简单的问题去提问会不会被批评/笑话
问多了会不会惹人烦?
结果要么是自己的事自己上,不管三七二十一回应了客户再说;要么是内耗许久,四处找人询问,要趁老员工空闲时,甚至问了一个还不保险还要再问一个人;要么是自己不安查找发现确实错了,又得联系客户致歉解释。
总之,服务效率低、错误率高、被投诉风险大。
情绪层面
在初始体验被客户强烈怼、指责甚至怒吼、谩骂的时候。尤其现在的孩子,之前我有说过,“天大地大不如我的感受大”,面临这样的高情绪场景,他们心中翻涌的可能是:
“我打个工而已,凭什么被你骂?”
“我上个班容易吗,你骂我就算了,凭什么还骂我家人?”
结果要么哭了,无法继续工作;要么可能跟客户杠起来,或者置之不理,甚至踩了服务红线。
当然,我们现在知道,这是因为新员工没有区分场景,将工作和生活、和自己的过往情绪混为一谈了。
确实,对于新员工来说,这两个以及更多未列举的时刻都是很难度过的。而一旦这些时刻他们没有感受到支持感、包容感,就会感到恐惧、害怕、厌恶,继而产生退缩。
尝试做这样的调整:
01、360度自上而下、由内而外地支持
一般的客服中心会给新员工分配一个师傅,基本带教就由这个师傅负责了。除了师傅外,班组还可以设立新员工培养负责人、现场管理中设立新员工专区,让他们在困难的时候至少能找到2个人,而不是“不知道找谁”“能找到谁”。
除了人,“机”的方向也可以考虑,比如智能化地提供新员工目前热点的问询业务、盲区知识等等,实时展现/每天复盘后给其学习掌握。
同时,专业与心态两手抓。每天安排固定时间问询每位新员工的感受,关注他们的心理情绪,真实地去倾听、关怀他们的想法。做新员工的“知心人”,让他们能轻装上阵,后背有支撑,减少恐惧、害怕的情绪,知道在这样的时刻,他不是一个人。
02、渐进式帮扶成长
心理咨询中经常会有“渐进式”的说法,即无论是成长,还是退出,你别一下子抽掉梯子,那样对方可能直接掉地上、摔倒了,要给对方适应、缓冲的时间,让其能更好适应、接受变化于与成长,新员工的培养也如是。
前面谈到了各类支持、支撑,有人会说,“给这么多支撑他们会不会有依赖心理?”
依赖心理是人的本性,每个人都会有。所以在新员工培养成长过程中,除了支持,一定还有科学地、渐进式地退出。就如同父母养育孩子,有句话不是这样说吗,“父母的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。”
如,新员工阶梯式的绩效标准,3-6个月内,每个月都是不一样的。第一个月话务量是平均值的50%,第二个月是60%,第三个月是70%等等,根据客服的目标进行设置、调整。也可以根据过往新员工的数据来设定。
如,新员工专区,在他们进入时是优势利好,但孩子都是渴望成熟的,在新员工达到一定能力后将其放置到正常座席区域即可。
通过以上从专业到心态,从个体到环境,从人员到系统智能的全方位360度支持,帮助新员工更舒适、有效地度过跟师期、磨合期,迈向精进期。
三、充分灵活应用积极因素
——新员工目标与成长引导
组织管理中,赫兹伯格提出了著名双因素理论——保健因素与积极因素。
保健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。这些因素通常与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,包括公司政策、管理措施、监督、人际关系、物质工作条件、工资、福利等。
激励因素是指那些能促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的因素,通常与工作内容紧密相关。
还有一个说法,保健因素没有更满意,只有不满意;激励因素没有不满意,只有更满意。
也就是保健因素企业做得再好,员工也不会觉得多么好,但是一旦没有,那肯定要闹。比如马上端午节,无论企业怎样的表示,总有部分员工有意见,但如果企业啥表示都没有,员工将全都不满意。
这一点很符合客服管理者的特性,班组长、主管在员工管理中是不具备财权、人事权的,所以这个部分在班组团队/基层管理中,交给企业就好,基层管理人员不必要在这方面花费太多精力。
而激励因素是如工作成就、认可、工作的挑战性和责任感、个人成长和晋升等。客服中心可以充分、灵活应用这个部分在新员工培养中。
01、将挑战具象化、游戏化
与挑战对应的是过程与标准的明晰,新员工从进入客服中心到工作1年,这个期间可以划分阶段、设立目标、明确达标标准,这样既能看到长远的发展,也能知道当下够一够可以完成的目标,充分发挥心理学中的“脚手架”效应。
同时辅以游戏的形式,比如给每个阶段系统性地设置统一的名称,热门的游戏“王者荣耀”系列、企业特有的文化系列等等。
对于年轻的新员工来说,将会跟他们的生活实际结合得紧密又有趣,参与度更高。
02、团队式闯关奖励
客服中心可以做各式活动,激励新员工成长。比如:
优秀新员工评比;
新员工和师傅搭档的师徒奖励,类似出师时间、出师后双方每个月的数据竞赛;
新员工每个月的数据进步奖(如同期有业务类劳动竞赛,可单列新员工维度);
新员工质效奖/优服务奖等等。尤其与业务/生产、KPI挂钩的奖励,对于新员工专业能力的成长非常有促进作用。
一方面是对新员工物质与精神激励,另一方面加深新员工和班组之间的联系,更好的融入班组,产生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联结,这是人毕生的心理追求之一。
03、企业文化与班组氛围
笔者有时会听到客服员工说,客服的工作氛围像学校,经常有学习,还有宿舍,人际关系也很单纯。这就是很好的企业文化与班组氛围体现。
现在的年轻人喜欢MBTI类的人群划分游戏,一方面是体现自己的特质,“我是个I/E人”,另一方面是想快速找出同频的圈子。所以无论是什么类型的人,底层还是需要建立联系的。
这样的联系除了表层的“硬”,比如工作/食堂环境、薪酬晋升体系、文化墙、宣传册,还需要有文化与管理的“软”。这就像我们要去一家餐厅,你除了看餐厅自己的菜系图片、价格活动、就餐环境,还会看看其他客户的评价、感受,而当你去了餐厅,从看到招牌、看到服务员笑脸的那一刻就开始体验了。
新员工也是,“软环境”更多是人文上的,带教的老师、跟师的师傅、其他同事、人与人对话的状态、班组会的氛围等等。这些才是细枝末节的体验触点,最终反馈给新员工切实的感受。
需要关注的是,每个班组长的风格是不同的,需要探索不同的风格下该有怎样积极的班组氛围塑造。
当然,还有很多注意的点,比如在通识普及期,有的客服只讲优势不讲困难,这无疑是拔高了期待值,给新员工戴上了“滤镜”,结果到了实际工作中,或者只是听师傅说的,就碎了一地,除了有不满工作内容,还有“被欺骗”的愤怒感。
比如有的客服做优秀员工的榜样宣传,特别高大上,其实除了传统的绩效好,也可以更多样、多阶段一些,避免员工“高山仰止”“望而却步”,目标太高反而让人产生畏难情绪,这个道理同上述的“脚手架”效应。
客服中心作为人员密集型产业,同时也是一个人员流动性较高的领域。我们深知员工的稳定与发展对于客服中心的长期运营至关重要。
因此,我们致力于通过不断探索与尝试,为新员工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空间,希望能够吸引并留住更多的新鲜血液,共同在客服行业中发光发热,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,同时也为员工自身收获一个充实而满意的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