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所在的位置:管理文库 > 客户服务
编辑 / CCOM标准组专家 王晓亮
一些行业同仁常对质检有这样的疑惑:
质检到底要怎么做才会有效?
因为质检了半天,员工还是会犯一堆基本错误,整天教,整天学,业务整天变,员工又整天错,质检每个月洋洋洒洒的报告,到最后,内容常就归结为四个字:加强辅导!
这样的疑惑,你有吗?
员工会犯错,管理者常把原因归为这三方面:员工、产品及市场的因素。
员工不愿学,学不会
产品太复杂,变化快
市场活动多,频率高
除了这三方面,还有第四方面的因素。
别着急,我们先听三个故事吧。
01 家电业的故事
某家电制造商。
家电行业第一集团军,数百种产品,市场活动频繁,业务变化快速。
变化有多快?
举个热水器保修政策的例子:从2011年到16年,保修年限就变了至少6次,客户问维修费用,因为跟保修年限有关,很多员工就傻眼了。
而热水器只是数百种产品的其中一种。
此家电制造商也做了很多努力,例如按照产品类型把员工分组,减少员工负担。
但员工的错误还是非常频繁。
02 银行业的故事
某国内大型股份制银行。
业务复杂,市场竞争激烈,员工学习压力大。
市场部经常与京东、阿里、拼多多各类伙伴合作,频繁推出优惠活动。
此银行做了很多努力,帮助员工掌握活动内容,但银行自身已经有大量的业务知识要掌握,加上各种活动时间很短,内容变化又很快,员工学习难度很高,例如客户查账、转账、开通网银、办理ETC、ATM吞卡等。
尤其是新员工,在昏头转向当中,还要掌握每天变化的各种市场优惠信息。
即使培训部和运营部再怎么努力,整天仍然在加强辅导。
03 通信运营商的故事
某省通信运营商。
如果说家电和银行的业务是多而杂,那运营商的业务就是杂而难。
明明账户有钱,但说你欠费?
因为你账户的钱,分成好几种,欠费说的是其中一种。
怎么这样复杂?
是的,运营商的业务就是这么复杂。
某通信运营商是国内某省的5大中心之一。
采取了质检、培训和班组长的3角协同。
质检查,培训教,班组长跟进。
但遇到质检的天生困境:随机抽样!
因为是随机抽,而不是针对性的抽,所以问题的确找出了一堆,但很难跟进。
每位员工的抽样数量又少,随机误差大,个性化的问题乱且杂,又难跟进,3角协同一直看不到效果。
员工,产品,市场之外还有第4个原因。
04 对所有人员的质量监控
工信部在2019年颁布的呼叫中心行业标准CCOM,在质量控制方面,有这样的考核要点:
对所有业务、所有过程节点、所有人员,必须进行质量监控。
这3个所有中最容易忽略和出错的就是“所有人员”。
也就是说,质检不能只检查一线座席所有人员,管理人员,也需要监控。
那具体检查什么呢?请看下面详解:
NO.1
管理人员的质量监控:培训岗
质检检查内容:培训课件质量
检查标准:
组织试讲,对新人班进行授课,通过率超过70%,课件质量过关,培训岗有了明确的质量要求,突然也有了方向。
热水器保修政策,以往就是让员工硬记硬背,以前员工记不住,压力在员工,现在员工记不住,压力在培训课件,多番努力下,找到优化课件的方法。
原来保修政策的改变,是有原因的,跟着大环境而变化。
例如家电下乡、市场寒冬、智能家电爆发。
记住大环境的变化,就能轻松记住政策的频繁变更。
管理人员的质量监控:知识库岗
质检检查内容:采编人员质量
检查标准:
每月收集员工要求现场支撑的客户疑难问题,组织采编人员上机考试,考核搜寻方法的速度、正确性、完整性和一致性。
每天变化的市场优惠信息,员工很难记住,主要仰赖知识库的搜寻。
以前员工找不到,压力在员工,现在员工找不到,压力在知识库管理,多番努力下,找到搜寻市场活动的关键字方法:
「在哪里,叫什么,得什么」
与京东、阿里、拼多多各类伙伴合作,需要先问在哪个渠道,渠道优惠,一般都是与渠道合办活动,需要问活动名称。
如果客户不知道活动名称,这时可以问优惠内容,例如买100送积分。
有了统一搜寻市场活动的关键字方法,知识库采编人员也知道要怎么编辑市场活动的相关内容了。
NO.3
通信运营商故事的解法和前2个是不同的。
我们都知道,质检的天生困境:随机抽,少量抽,误差大,难跟进。
质检、培训和班组长的3角协同都解不开偶发的个性问题,找不到抓手。
这个难道就没有解法了吗?
偶发的个性问题,都是针对个人进行质检,如果针对一整个班组,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。
整个班组有10多个人,样本量够了,就能找到共性问题,而共性问题一般是持续的,就能跟进了。
管理人员的质量监控:班组长
质检检查内容:班组共性问题的改善
检查标准:
班组共性问题改善率
以前员工问题难改善,压力在员工,现在员工问题难改善,压力在班组长。
你可能会想这还是共性问题,那个性问题呢?
个性问题仍旧是人工质检的巨大难题,或许以后智能质检能解决这问题吧。
总结
工信部部颁标准CCOM的3个所有:
对所有业务、所有过程节点、所有人员,必须进行质量监控,这其实就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。
以前的质检,就是针对一线员工,典型的头痛医头。
要找到源头,管理人员就是关键的源头,要对培训岗的培训课件做认证,要对知识库采编人员的能力做校准,要对班组长的共性问题解决能力做反馈。
现在,你还觉得质检管理没有价值吗?
质检如果只是定位在一线人员的检查,那就太难了,不管是客户满意度或智能质检,都能取代人工质检,但如果把管理的焦点放在组织中心层面,管理人员、流程、甚至产品或市场,那对企业的价值就很大了。
这样对质检人员的要求是不是也变高了?
质检人员的价值和职业生涯发展,也就体现在这里。